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話你知道嗎?李叔同為什么出家?
李叔同詩詞
1、《送別》
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。
晚風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;
一杯濁酒盡余歡,今宵別夢寒。
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。
晚風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
2、《早秋》
十里明湖一葉舟,城南煙月水西樓,
幾許秋容嬌欲流,隔著垂楊柳。
遠山明凈眉尖瘦,閑云飄忽羅紋縐,
天末涼風送早秋,秋花點點頭。
3、《春游》
春風吹面薄于紗,春人妝束淡于畫,
游春人在畫中行,萬花飛舞春人下。
梨花淡白菜花黃,柳花委地芥花香。
鶯啼陌上人歸去,花外疏鐘送夕陽。
4、《悲秋》
西風乍起黃葉飄,日夕疏林杪。
花事匆匆,夢影迢迢,零落憑誰吊。
鏡里朱顏,愁邊白發(fā),光陰催人老。
縱有千金,縱有千金,千金難買年少。
5、《月夜》
纖云四卷銀河凈,梧葉蕭疏搖月影;
剪徑涼風陣陣緊,暮鴉棲止未定。
萬里空明人意靜,呀!
是何處,敲徹玉磬,一聲聲清越度幽嶺。
呀!是何處,
聲相酬應,是孤雁寒砧并,
想此時此際,幽人應獨醒,倚欄風冷。
6、《月》
仰碧空明明,朗月懸太清;
瞰下界擾擾,塵欲迷中道;
惟愿靈光普萬方,蕩滌垢滓揚芬芳,
虛渺無極,圣潔神秘,靈光常仰望!
惟愿靈光普萬方,蕩滌垢滓揚芬芳,
虛渺無極,圣潔神秘,靈光常仰望!
李叔同簡介
李叔同(1880年10月23日-1942年10月13日),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譜名文濤,幼名成蹊,學名廣侯,字息霜,別號漱筒。
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、美術教育家、書法家、戲劇活動家,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。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,擔任過教師、編輯之職,后剃度為僧,法名演音,號弘一,晚號晚晴老人,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。
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(后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)音樂、圖畫教師。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、圖畫教師,并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。1942年10月13日,弘一法師圓寂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(yǎng)老院晚晴室。
李叔同為什么出家
因為他有佛緣。這是許多學者給出的李叔同出家的緣由,不免過于籠統。
如果結合李叔同后來撰寫的文章和詩詞,從世俗的角度,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,歸納一下,他選擇出家主要有三個原因。
第一個原因,受家庭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
李叔同最終皈依佛門,跟他的家庭環(huán)境有直接關系。
天津李家是一個大家族,李叔同的父親李世珍曾娶了好幾房姨太太,他的生母王氏是二姨太。李世珍和王氏都篤信佛教,并且,李叔同的大娘(李世珍的正房)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。在咿呀學語時,李叔同就經常聽到家里人念誦《大悲咒》、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佛經,并且,李叔同的堂哥、堂姐、堂嫂等同輩人,也都信佛,他跟他們一起玩耍時,他們經常教他背誦佛經。
1884年,年僅4歲的李叔同看到72歲的父親李世珍與世長辭,讓他驚奇的是,父親離去時的神態(tài)很安詳,絲毫看不出有一絲痛苦或不舍,就像去了極樂世界那樣淡然。這個場景對童年的李叔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,以至于他在潛意識里認為:篤信佛教的人,都會得到這樣的好報。
第二個原因,為了給自己驅除病魔。
出家之前那幾年,李叔同已經被抑郁癥折磨得痛不欲生,由于神經衰弱,導致他的腦子總是昏昏沉沉,整夜整夜難以入睡。睡不著時,他唯有強忍身體的不適,坐到書桌前,通宵達旦地寫字、作詩、畫畫,方可減輕痛楚。
在1916年夏天,李叔同偶然看到一本雜志里邊介紹道:斷食可以達到修身養(yǎng)心的目的。在好奇心以及自我拯救愿望的雙重驅使下,進入深山斷食的念頭此刻在他心頭萌生。
這年冬天,抱著試試看的態(tài)度,他來到杭州虎跑定慧寺,堅持斷食17天,并每天堅持寫《斷食日志》,記錄自己的身體變化和心境變化。
17天過后,李叔同返回南京高等師范學校,開始吃素食,感覺氣色比之前好了許多,這個經歷給他兩年后正式皈依佛門帶來了極大信心。
第三個原因,自我懺悔。
早在13歲時,李叔同就寫下了“人生猶似西山月,富貴終如草上霜”的詩句,可以看出,他似乎比同齡人更能看透物質世界的虛無。
實際上,出生于名門的李叔同,在青少年時期是錦衣玉食的公子哥,同時也是具有浪漫氣質的文人,文人的風流倜儻他都經歷過,人生的愛恨情仇在他身上也都上演過。
父親李世珍在他4歲時去世,留下母親守寡24年,母親的不幸讓他對世俗生活充滿了不安感。他的原配夫人俞小姐,是母親為他操辦的包辦婚姻,他并不喜歡她,以去日本留學為借口逃避這段婚姻,留學期間他又跟日本女子雪子兩情相悅,最終走到一起。
面對俞小姐,李叔同自始至終帶有強烈的道德負罪感,心理上承受著自責帶來的痛苦,為了化解內心的道德煎熬,最終,他選擇了“豈為阿女戀塵世,真愛合當斷情癡”,以皈依佛門來達到自我懺悔的目的。
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話
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話:“識不足則多慮,威不足則多怒,信不足則多言。”
李叔同經典語錄
1、不讓古人是謂有志,不讓今人是謂無量。
2、有才而性緩,定屬大才。有智而氣和,斯為大智。
3、以恕已之心恕人則全交。以責人之心責已則寡過。
4、在事者,當置身利害之外。建言者,當設身利害之中。
5、處逆境,必須用開拓法。處順境,心要用收斂法。
6、喜聞人過,不若喜聞已過。樂道己善,何如樂道人善?
7、臨事須替別人想,論人先將自己想。
8、靜坐,常思已過。閑談,莫論人非。
9、對失意人,莫談得意事。處得意日,莫忘失意時。
10、不盡人情,舉足盡是危機。不體物情,一生俱成夢境。
責任編輯:孫知兵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文化傳媒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如有問題,請聯系我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