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最適合去的諸城景點有哪些?
酷暑盛夏,何不遠離酷熱喧囂,到諸城來一場消夏生態(tài)度假游?夏天最適合去的諸城景點名勝,全都是免費的哦!
核心景區(qū)整體分為觀光平臺、演藝廣場、音樂廣場、鳳凰廣場等六大景區(qū),總面積2030畝,其中水上面積1230畝。景區(qū)內(nèi)栽植南北名優(yōu)苗木94種11多萬棵,草皮綠化面積達到了24萬公頃,藍天、碧水、綠地、雕塑、噴泉,形成獨具特色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(qū)。
恐龍公園
公園水系環(huán)繞,臨塔而建,自然景觀奇異絢麗。在夏季俯瞰公園,碧水如帶,小船蕩漾。院內(nèi)層林疊嶂、山水相連、野花爭艷、廊榭回旋;恐龍館設計獨特,極為壯觀,是難得的科學普及、旅游休閑的好地方。
劉墉栗園
因清代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私家板栗園就在其中而得名,位于諸城市昌城鎮(zhèn)西北部,北依風光秀麗的巴山,西臨碧波蕩漾的濰河。是江北更大的.板栗生產(chǎn)集散地。有“天然氧吧、古樹王國”之稱。
諸城博物館
西臨九龍河,北臨濰河,前有名人館及大廣場,東有清明上河園。博物館現(xiàn)館藏文物30000余件,其中國家級文物500余件,品類齊全,工藝精湛,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、歷史價值和藝術(shù)價值。
超然臺
超然臺為北宋熙寧八年蘇軾任密州知州時所建。是一處超脫塵世、樂天知命的人文勝景。公元1076年中秋,密州太守蘇軾在臺上飲酒賞月,千古絕唱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即在此處一氣呵成。夏季既可登臺遠眺,也能館內(nèi)游覽、消暑度夏,令人超凡脫俗。
常山
位于城南10公里處,山勢平夷無險,山頂寬闊平坦,數(shù)峰相連,緩崗連綿,加之山頂碧霞宮襯托,格外雄偉壯觀,成為集文化、游樂、休閑于一體的高等級旅游風景區(qū)。
竹山
市區(qū)東南15公里處。山勢起伏疊嶂,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,自然風光秀麗迷人,文化古跡源遠流長,神話傳說紛紜迷離,現(xiàn)有尼姑庵、神仙臺、消食神茶、黑松林、餑餑石等多處人文古跡,是舉家旅游、觀光、避暑好去處。
馬耳山
為魯東南更高峰。因主峰二巨石并舉,遠望狀如馬耳而得名。奇峰高峙競秀,山間嵐氣靄靄,溝壑泉水淙淙,山坡林木覆蓋,山勢陡峭險峻,是氣候宜人的省級森林公園。
盧山
位于城區(qū)東南13公里,山勢陡峭,怪石嶙峋。山前有盧山洞,傳說即盧敖藏匿之所。景區(qū)景色秀麗,環(huán)境幽雅,為諸城重要名勝。
大山
是諸城第二高峰,位于諸城桃林。山中奇石突兀,峭壁嶙峋,山區(qū)樹種豐富,森林覆蓋率高,為天然氧吧,是消夏度假理想去處。
障日山
與青島嶗山遙相呼應,自然景觀以“峰險、石奇、洞幽、霧幻、名勝”五絕被世人所稱道,以山高障日而得名。山表草木繁茂,溪水清澈,山頂怪石嶙峋,云霧繚繞。曾是道教、佛教的鼎盛薈萃之地。
諸城有哪些旅游景點?
障日山,位于山東膠東半島,隸屬于山東省諸城市。是青島、濰坊、日照三地級市中心接壤之地,相距均在百公里內(nèi),距離黃海岸48公里。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,東赴青島、南下日照、北去濰坊、西走臨沂,交通十分便利,當日均可從容往返。障日山景區(qū),總面積1.3萬余畝,與青島市著名的嶗山遙相呼應,并以姐東妹西之稱而毗鄰。是道教、佛教鼎盛薈萃之地,孕育了障日山獨特、濃郁的宗教文化內(nèi)涵。障日山自然景觀則以“峰險、石奇、洞幽、霧幻、名勝”五絕被世人所稱道。由于地殼運動,塑造了肖人肖物、形象逼真的360個奇景,孕育了100多處大型走廊式裂隙巖崖、巖洞、游人為之叫絕;由此衍生的各類美妙、動人的傳說引人入勝;更有金龜探海、天柱山岳、九鯉溪瀑、福遙列島、茶園翠湖、石門鎖鑰、東坡古井、神鞭裂巖等八大景區(qū)和“太平天國”所留下的紅崖古戰(zhàn)場;據(jù)載:障日山香火最鼎盛時期是明末清初,共建有五寺、二十八庵、一百二十八茅庵,當時僧尼、道士達二千多人,真是“山當曲處皆藏寺,路欲窮時又遇僧”?,F(xiàn)名勝古跡大多存在,每逢“清明”和節(jié)假日,到山下祭祀掃墓游玩的人絡繹不絕。
常山,位于諸城市城南10公里處,原名“臥虎山”。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,幫更名為“常山”。
雩泉亭,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條山澗中,澗中有一古泉,泉水很旺,“ *** 折旋如車輪,清涼滑甘,冬夏如一。余流溢去,達于山下.......”是扶淇河的一條支流。雩泉亭歷經(jīng)滄桑,今已無存,但雩泉尚在,今被姑子庵村群眾用作水井。井底呈方形,鑿痕宛在,即為原雩泉。
滄灣,又名滄浪灣,位于市中心。滄灣其來歷已不可考,但很早就成為群眾之游樂場所。隨著舊城改造和新型建筑的不斷興起,先后在灣北建起了禮堂,灣西蓋起了文化館、圖書館,灣東北修建了電影院,滄灣就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縣城文化娛樂的中心地帶。1983年7月滄灣得以重修建,東西長63米,南北寬68米,灣邊為石砌,四周置欄桿,水邊壘假山,中央建“漾月亭”,有九曲橋通往北岸。亭下瓷蛙噴霧,水中紅鯉嬉戲,水面芙蕖爭妍,岸邊柳翠欲滴。每逢朝陽初露,霞光萬道,流金溢彩,別有情趣。月夜游觀,周圍萬盞燈火倒映水中,猶如繁星綴天,更加引人入勝,實為城內(nèi)一游覽勝地。更為有趣的是,“金蟾在水不暄噪”。
盧山,原名故山,位于縣城東南13公里,海拔382.9米。山勢陡峭,怪石嶙峋。山前有盧山洞,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趙周賓題寫的“盧山洞”三個大字。洞中有許多宋人刻詞,中央置有盧敖像。洞西南有“圣燈巖”,山巔有“飲酒臺”,山后有磨菇石等古跡。山之陽還有興國寺、盧山寺等寺院,寺內(nèi)石塔林立于群山環(huán)抱之中,景色秀麗,環(huán)境幽雅,為諸城重要名勝。盧山洞,又名休糧洞,傳說即盧敖藏匿之所。石洞南向,洞高約2米,似一間房屋大小。摩崖刻有題名,洞中頂部刻有“陳行之攜稚子知自、知晦、知×、知素、知恪、知恭到此洞。”至和元年(公元1054年)九月初六日”。東壁刻有“趙周賓、高在用、趙守中同游,宣和三年(公元1113年)”。洞外上端刻有 “守中、周賓、大用同游”。洞口上橫題“盧山洞”三個大字。縣志記載為邑人張侗所題。飲酒臺,臺位于盧山西峰之巔,臺呈方形,臺北即為10余米的峭壁,臺中部有一大裂縫,但尚完好。傳說為盧敖飲酒處。圣燈巖,在飲酒臺西南盧山半坳中,一排拔地而起的怪石,高約20余米,遠望似燈臺排列,故名“圣燈巖”。尚完好。盧山不公景色秀麗,古跡聞名,而且最引人神往的是它的“山市”。清同治甲子(1864)春,四川丹陵人彭促尹來諸城登戶山,寫下《游東武盧山記》,其中云:晨起,效東坡禱海神。巳刻,登山。山極峭,屐幾損。至巔,忽見東南有青黑氣屏擋如障,俄,五嶂結(jié)為浮屠,有僧來往。又頃刻,杰閣摩天,飛檐廠楔,氣象直欲吞日,緊與浮屠對。其下,沃野中開,阡陌橫袤,垂柳夾道,茅屋土垣隱露人家半面。......未幾,景物消散,目前唯煙霧掠耳也。仆夫為余言:“此山市也。本地官民數(shù)年不見,公似有緣焉。”
九仙山,在諸城市南八十七里?!渡綎|通志》:“漢明帝時,有九老日飲酒萬壽峰下。一日,同化去。人稱仙人。”故名。蘇軾有詩贊曰:“九仙今已壓京東。”自注:“九仙在東武,奇秀不減雁蕩者也。”明代文學家張世則《九仙石閣賦》云:“三齊頌靈景,九仙稱名山。”請代文學家、史學家李澄中《九仙山賦》亦云:“齊魯名山,實甲九仙,蓋《易》所謂地中山也。”勘考此山,主峰海拔697米,比馬耳山稍矮,總面積27平方公里,群峰競峭,高入云表,奇石突兀,各具形態(tài),確令人流連忘返。熙寧九年九月,密州太守蘇軾再次游覽九仙山,在流杯亭之西的懸崖峭壁上題刻了“之一山”三個遒勁大字,跋題:“熙寧九年九月蘇軾”。且在其下的一巨石上刻有“白鶴樓”三字,跋題:“宋熙寧九年蘇軾書于石東”。今題刻猶存,豎排陰刻,“之一山”每字3米見方,“白鶴樓”三字0.5米見方,赫然醒目,令人驚嘆不已。
馬耳山,占地約40平方公里,主峰海拔706米,為魯東南更高的一座山。主峰二巨石并舉,遠望狀如馬耳,故名。山勢為東西走向,由片麻巖、花崗巖構(gòu)成。五老峰、松朵峰、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,山間嵐氣靄靄,泉水淙淙。山坡林木覆蓋,荊榛遍生。山石嶙峋,山勢陡峭,但有曲徑通幽。這兒有仙人洞、龍王泉、隱龍寺、石龍寺、齊長城和橋上莊等勝跡。據(jù)唐代文學蕭穎士《馬耳山記》記載,仙人洞為東晉人葛洪曾隱居煉丹之地。隱龍寺、石龍寺為北魏正光時所建,至清末仍完好,今已廢圯,公存遺址。山脊處有橫亙綿延的齊長城。據(jù)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》記載:“山上有長城,西接岱山,東連瑯琊巨海,千里余里,蓋田氏所造也。”《竹書紀年》記載:“齊長城”為周顯王十八年(公元前351年)筑建,至今已有2349年的歷史。今有些地段,殘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,寬10米左右,基礎(chǔ)多以塊石壘砌。其上以沙土夯筑。每遇溝壑以巨石填筑。曲折蜿蜒,高低綿亙,十分壯觀。“齊長城”經(jīng)歷的諸城段,西自郝戈莊的馬耳山,東延至皇華鎮(zhèn)的龍灣頭,再延至石門鄉(xiāng)的馬山后,桃園鄉(xiāng)的臺家溝南嶺,然后入膠南市境,全長30多公里。打開乾隆《諸城縣志·總圖》可見,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為“黃草關(guān)”。這是“齊長城”一道險峻的關(guān)隘。馬耳山自古有名。唐開元年間,官秘書正字、史館待制的“蕭夫子”——蕭穎士,“慕名托疾”不遠萬里,來諸城馬耳山游覽,寫下了《游馬耳山》著名長詩。詩云: 茲山表東服,遠近瞻其名。合冥盡溟漲,渾渾連太清。我來疑初伏,幽路無炎精。流水出溪盡,覆蘿搖風輕。高深度氣候,
俯仰暮天晴。入谷煙雨澗,登崖云口明。乾坤正含養(yǎng),種植總滋榮。
白龍山會,山在縣東北四十里(今百尺河鎮(zhèn)駐地北2公里處——筆者注),其巔有古塔。東西麓有黑,白二龍池。
此志《疆域考》還載:百尺河之北為白龍山,每歲二月朔日、十月望日,百貸畢集,即地列肆,五日而罷。土人云“山會”也。......相州春、秋亦有山會,與枳溝、勝水相若,皆不及白龍之盛。四鄉(xiāng)集場,蓋幾倍于前矣。據(jù)當?shù)乩先搜裕怂榇u石結(jié)構(gòu)的五層六角高塔,通高近20米,峙立于白龍山之巔,歷時930年余年,到1959年被毀。塔周圍建有許多廟宇,北有“老母殿”,南有羅漢廟,東有自來佛廟、西有如來佛廟,形成了一個以高塔為中心的建筑群。廟宇建筑雕梁畫棟,金碧輝煌,十分壯觀。每年農(nóng)歷二月一日、四月八日、六月八日和十月十五日,這兒舉辦“山會”,情景正如乾隆縣志所載的“百貨畢集,即地列肆,五日而罷”相同。尤令人注目的是二月一日和十月十五日的山會,專門是藥材交易。此時,來自全國的商賈云集,市面上有來自四川的貝母、黃連,東北的鹿茸、人參,隴洮的枸杞、甘草,兩粵的木香、朱砂,滇貴的三七,穿山甲, *** 的紅花,靈石,齊魯?shù)陌⒛z、海狗......至于羚角、牛黃、狗寶等名貴藥材,也真委其市,蔚為大觀。于是,在此設藥房者有之,設購銷店者有之,設邸棧者有之,凡數(shù)百家。因此,“白龍山會”成為名播海內(nèi)的藥材集散地。
今天,白龍山的古塔、山寺和廟宇已蕩然無存,“山會”亦隨之銷聲匿跡。但當?shù)氐逆?zhèn)辦工業(yè)卻悄然崛起, *** 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(qū)的社團紛紛來此合資興辦企業(yè),其三維管件、美陽太陽能熱水器和保安器材等產(chǎn)品又蜚聲海內(nèi)外。
“龍池”小景,諸城東北25公里處有一“龍池子”材(今屬百尺河鎮(zhèn))。材東北角有一個小池塘,面積約400平方米,水極清澈,水中游魚歷歷可數(shù)。其側(cè)有一小泉,泉眼碗口大小,常年涌水。水入池塘,池滿復入北邊的水潭,潭深數(shù)米。1954年,當?shù)厝嗣?*** 對其進行整修,以石圍徹,并立一石碑,上刻“龍池”二字。池邊綠草如茵,樹木環(huán)繞,水天相映,景色如畫。
都吉臺原名“斗雞臺”,為春秋時魯國季氏與后氏的斗雞之處?!妒酚?middot;魯周公世家》載:昭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517年),魯大夫季平子(季孫意如)與魯大夫后昭伯(后惡)以雞角高下,季氏敗北,羞怒辱后氏。后氏聯(lián)合臧氏去魯昭公處告訐,昭公偏袒后氏,遂討伐季氏。季氏聯(lián)合叔孫,孟孫,三家共伐魯昭公。昭公敗而失國出亡,后氏亦為孟孫所殺。碑文,吾邑石橋鎮(zhèn)北舊有三官神祠,面荊山環(huán)荊水,福庇一方......
超然臺:坐落在原北城墻偏西處,今臺下巷北端與北關(guān)路交匯處。臺高10米左右,北面緊靠城墻,臺面略成梯形,前沿東西長約28米,南北寬25米。臺上分前后兩院,前院中間有3間廳堂,明柱出廈,門懸橫匾"慕賢亭";后院有東西兩廡,各3間,較前矮小,內(nèi)置刻石。后堂3間,內(nèi)有蘇軾泥塑坐像,一手捧書,一手扶膝,神態(tài)文雅莊重,風度超然脫俗。
齊國長城:齊威王六年(公元前351年),齊國為防楚國入侵,在國境南部邊陲群山之巔筑造,后稱"齊國長城"。齊長城蜿蜒于市境南部群山之巔,西南自馬耳山入境,沿馬耳山、石人山、七泉山、茁山、拔地盤、黑溜頂、摘星樓、馬山、磊石山至臺家溝南嶺入膠南縣境,經(jīng)郝戈莊、皇華等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境內(nèi)全長60余里。遠看如帶,近看似嶺,頗為壯觀。齊長城古跡,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,1979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并樹立標志予以保護。
諸城龍文化特色突出,恐龍化石蘊藏豐富,長16.6米、高9.1米,目前世界上更大的鴨嘴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恐龍博物館,被譽為中國北方的“恐龍之鄉(xiāng)”,有“南自貢、北諸城”之說。